Wednesday, July 22, 2015

Cambodia 柬爱高棉---吴哥窟小圈





大吴哥(Angkor Thom)

建造時代:約十二世紀
建造國王: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建築風格:巴揚寺式(Bayon)
出入方向:南門進入吳哥城
 瀏覽時間:15至30分鐘

吳哥城(Angkor Thom)又稱「吳哥通」,「吳哥」意為城市或都城,
而「通」字則為「大」,全名即為「大城市」,故也被人稱為「大吳哥」。

大吳哥城佔地約九平方公里,是國王闍耶跋摩七世所建的國都,
也是吳哥文明光輝國力強盛時代結束前的最後國都。

吴哥城的每个城门都是塔楼结构,门中有一门洞,门洞上方有三座石塔,
中间稍高的塔上有正反两面硕大无比的佛像,各朝门的进出两个方向,
旁边两座矮些的塔上各有一个面朝其他两个方向的巨大佛像。

因阇耶跋摩七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笃信观音菩萨,
所以有学者认为佛像是观音菩萨,也有人认为是印度教主神之一四面大梵天(Brahmā)
或是毁灭之神湿婆(Shiva),更有学者认为它是阇耶跋摩七世和佛的合二为一。


南门口便是便是著名的搅拌乳海。

怎么才能避免疾病和死亡,永葆青春长生不老呢?
话说为了得到长生不老药,天神和阿修罗一起合作搅拌 乳海,计划合作后平分仙药。
 他们用蛇王那伽 (Naga)作为绳子,以曼陀罗山作为搅拌棒。
让背上驮着世界的龟王沉到海底作为搅拌乳海的支点。
Naga缠在山腰,阿修罗抓住Naga的头,天神抓住 Naga的尾巴,搅拌乳海的行动开始了。

这一搅就是几百年,天神和阿修罗轮流拽着Naga。
搅拌过程飞溅出的浪花,化成了一位位仙女阿布萨拉(Apsaras)。

横跨护城河的桥上两边,左边是天神(印度教称修罗Suras),头戴尖锥帽,慈眉善目;
右边是魔(印度教称阿修罗Asuras),头戴啾啾帽,怒目圆睁,面目狰狞。
 两边都在用力拉拽以七头蛇精(Naga)的身体当作的绳子,搅动乳海以期炼取长生不老药。




闍耶跋摩七世是一位虔誠信奉大乘佛教的國王,
他所留下的吳哥都城遺址緊臨著吳哥窟,
是一處被長達12公里城池所包圍的城市。

在進入都城前,遠遠便會 見到高及七公尺的大石城門上頭,
四面都刻著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與印度教大梵天不同的是,此乃象徵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佛菩薩,代表的是佛家的「慈、悲、 喜、捨」四無量心。


在吳哥都城中央,仍依須彌山觀念建立起壯觀的巴揚寺(Bayon),
其最特殊的設計,是每一座塔的四面,
都刻有三公尺高的闍耶跋摩七世微笑面容,
軒昂的眉宇、中穩的鼻樑、熱情的厚唇、慈祥的氣質,
國王的微笑反而勝過建築本身的宏偉,而成為旅客最深的印象,
無怪會被其後代子孫尊稱為「高棉的微笑」。

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記載,十三世紀末年的大吳哥城到處繁華熱鬧,
建築物金碧輝煌,較當時元朝的都城也毫不遜色。
吴哥都城占地9平方公里,在这围内包括一系列各朝建立的古都遗迹:苏利耶跋摩一世重建的空中宫殿,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建立的巴普昂寺(Bapuon),闍耶跋摩七世建立的巴戎寺(Bayon)、象群台(Elephant Terrace)和瘌王台(Leper King Terrace)十二生肖塔(Prasats Suor Prat)等。


通王城

建造时间:公元9世纪初建,13世纪重修 
位置:吴哥窟以北约2公里临近巴肯山 
看点:完整的城墙门上的佛像及入城桥两旁的石雕 

 又名大吴哥。吴哥王城是当年吴哥王朝的都城正方形的城,被保存完好高,8米的城墙所围绕共有5个城门,除了东西南北四方的正向城门,在东门以北还有一个胜利门 (Victory Gate) ,过去只有国王出入或军队得胜归来才能走。


巴戎寺(Bayon) 

建造時代:十二世紀晚期至十三世紀晚期 
建造國王: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到闍耶跋摩八世 (Jayavarman VIII) 
建築風格:巴揚寺式(Bayon) 
供奉主神:佛陀(梵文:बुद्ध,Buddha)、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 
出入方向:東門進、北門出 
瀏覽時間:兩個小時 

看点:49座顶着四面佛雕像的塔 

巴戎寺由49座宝塔,构成中间一座45米高。已经部分缺损残破其余48座围,
绕在它周围 49座佛。塔上都有四面佛代表慈、悲、喜、舍,
佛像嘴角上翘这就是吴哥版的“神秘微笑” 。
49座宝塔组成了圣殿修道场和藏经阁等大大小小的庭院,共有三百多间,很容易让你迷路所以需要多留些时间给这里。



巴揚寺,可以參觀一整天。就建築結構、宏偉和美學,吳哥窟是吳哥古蹟第一。可是就精神內涵來說,巴揚寺才是吳哥第一!

僅是浮雕,已有一千二百米長,人物過萬。最著名的,是第一層的外牆,所雕的都是十二世紀柬埔寨日常生活的情景。這世界上,可能有許多偉大的大型宗教 建築,可是很少有像巴揚寺,能夠把百姓生活當作重心的。這也再再顯現出闍耶跋摩七世 ,的確是一位懷有大乘佛教精神,勤政愛民的聖君。

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巴揚寺都屬於偉大的傑作。巴揚寺的興建,約比吳哥窟晚差不多一百年,其位置在王城的中央以須彌山為藍本。寺廟的中部在建築第二期曾經擴建,但今日所見的,則屬第三期及最後一期的藝術風格。

建築材料全是沙岩,據說原先是兩層建築物,用來拜祭濕婆,可是在建築期間,改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層的建築,似是加在兩層之上。而在第二層內牆上的浮雕,仍是有關印度教的神話。無論如何,巴揚寺在每一角度觀看,都屬宏偉的傑作,而在宏偉之中顯現均衡與和諧,就更為難得。

巴揚寺的浮雕包括兩個畫廊,內畫廊所雕的是印度神話,外畫廊所雕的
則有日常生活,諸如街市情景、打魚、節日慶祝,有鬥雞、玩魔術等,以及有歷史性場面,描述各場戰役的經過。外畫廊的浮雕也宣揚大乘佛教。













巴普昂寺(Baphuon)

建造時代:約十一世紀早期(1060年)
 建造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Udayadityavarman II) 
建築風格:巴芳寺式(Baphuon) 
供奉主神:濕婆(梵文:शिव,Shiva) 
出入方向:整修中,可繞道參觀 
瀏覽時間:一個小時 

看点:浮雕 

巴芳寺位於吳哥城內,又名巴普昂寺,在巴揚寺西北。巴芳寺是11世纪中叶真腊国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建立的獻給印度教濕婆神的國寺。巴芳寺是一座須彌山寺,由三層須彌台構成,底層須彌臺東西方向長120米,南北方向長100米。三層須彌台基總高度 為34米。

宋代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著於1225年的《諸蕃志》真臘條記載:「西南隅銅臺上列 銅塔二十有四,鎮以八銅象」。所指的銅台就是巴芳寺。元朝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就寫道「金塔之北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北一里 許國主之廬也」。金塔指巴揚寺塔。銅塔指當時巴芳寺中心的銅塔,原先的24座銅塔,23座已不知去向。巴
揚寺中心塔高45米,巴芳銅塔應高50米,今也不存。15世紀後期,巴芳寺改為佛寺,在第二層台基西邊修建了一尊個70多米長9米高的臥佛,銅塔可能因此被拆除。巴芳台基原建立在沙土上,由於它體積龐大,在建立臥佛時可能已經大部分坍塌了。

到廿世紀,巴芳寺已大半坍塌。1960年開始的修復工程又遭逢紅高棉上台,而告中斷,記錄著石頭位置的紀錄也遺失無蹤。自1995年開始,由一組法 國考古家為首的考古隊又開始修復工作,截至去年, 工作仍然則繼續。2006年5月巴芳寺遺址部分開放,但修復工作可能還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完工。




这寺本来是EFEO(法国远东学院)修复工作的重点,
打算使用原物归位的方法修复,人们将寺庙拆分成若干部分,
但在红色高棉的暴力统治时期,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被杀,
所有的记录也都被销毁了。现在摆在专家面前的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副智力拼图。


虽 然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修,但遗憾的是今天的巴方寺依然是废墟的模样,
离历史资料中记载的辉煌模样相差甚远。
除了那座高出地面的200米长的桥这里最大的看点,就是 墙壁上规模化的浮雕。
这些浮雕表现多样有的是深奥的印度教史诗中的场景,
也有的是当时的生活场面部分浮雕,已经被岁月打磨平整了,
需要很仔细才能看出模样。










空中宫殿(Phimeanakas) 

建造時代:約十世紀晚期 
建造國王:羅仁德拉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 
建築風格:喀霖寺式(Khleang) 
出入方向:西邊階梯上、下 
瀏覽時間:30分鐘 

曾经是整个吴哥城中最高的建筑建,在高台之上旁边还有一金塔。
如今只剩下残破的三层宝塔结构底座。原名金角山,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之一,
位于吴哥城中巴云 寺西北,巴普昂寺东北。

空中宫殿最初是真腊国王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ājendravarman II)在位时(941年—968年)在兴建王宫的同时,建造的湿婆庙,后为苏利耶跋摩一世改建成为须弥山式印度教寺庙。

國王宮殿於十世紀末開始建造,十一世紀初期完工,而後多次重修加建,使用到十六世紀初期,歷經多位國王。

空中宫殿虽然名为宫殿,实际上并非王宫。
王宫在空中宫殿东北约二百米处,因为是木建筑,现已不存。
根据宋代、元代典籍记载,王宫极为壮丽,镶金墙 壁,地铺银砖,王宫的大柱都雕刻佛像,
国王的五香宝座镶嵌七色宝石。空中宫殿由三层长方形须弥台重叠成金字塔形,
象征须弥山,各层须弥台的四角,装饰着狮 子或大象。须弥台由红土砖块垒成,
第一层台基长约35米宽约28米高4.6米,第二层台基长约30米宽约23米高4.4米[3],
第三层台基长约25米宽 约19米高3.2,总高度16米。

须弥山四边正中,各有陡峭的台阶连通上层。最高层的须弥台周边有一道现已不完整的画廊。空中宫殿顶层须弥台中央,原有金 宝塔一座,现不存。


须弥山:与吴哥寺是三层须弥山式寺庙相同,空中宫殿也是三层的须弥山式寺庙,
不同点在于空中宫殿的须弥山范围小又陡峭得多。

吴哥寺三层须弥台各有回 廊,而空中宫殿的上下层须弥台之间,没建立画廊的余地,
只有顶层建有画廊。后来苏耶跋摩二世将空中宫殿的须弥山发扬光大,
大大地扩展各层须弥座台的面积, 将顶层空中宫殿的回环画廊安放到每一层须弥台上因而成就了吴哥建筑艺术颠峰之作吴哥寺。


根據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其内中金塔,國主夜則卧其上。土人皆謂塔之中有九頭蛇精,乃一國之土地主也,係女身。每夜則見國主,則先與之同寢交媾,雖其妻亦不敢入。二鼔乃出,方可 與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見,則番王死期至矣;若番王一夜不往,則必獲災禍。」 1295年随元朝使团出访真腊国的周达观叙述,空中宫殿的金塔是国王的寝宫,国王每夜必到金塔中睡眠。民间传说,金塔内住着高棉人奉为神灵的九头蛇精,夜 化女身,与国王同寝交媾,虽王后也不敢入内。二鼓方才出来与王后同寝。如蛇精一日不见,则国王死期将近,如国王一日不去,必定有灾祸降临。

國王每天都必須爬上空中宮殿和九頭女蛇精嘿咻,如果蛇精沒來,表示國王死期已到,如果國王沒上去,國家就會有災禍。 國王的犧牲很大,為國為民和妖怪炒飯,但事實不是這樣吧? 感覺事實可能比較可能是國王與上千妻妾偷情的地方或為獨處靜修而找的藉口。

空中宫殿虽然不如吴哥窟保存完整和出名,但在仍然是高棉建筑艺术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吴哥寺的前身,它包含着吴哥窟建筑艺术中几项原素,须弥山,中心宝塔,画廊,庙门阁。



吴哥建筑中画廊是吴个建筑艺术特征之一。在空中宫殿中,画廊第一次以一个包围须弥台基四周的回廊形式出现。画廊是单檐结构,也有廊顶但比较矮,吴哥寺的回廊则多加一层,成为高大的双重檐建筑,乃是空中宫殿画廊发扬光大的结果。


空中宫殿的风格多方面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须弥山造型来自印度神话。真腊国人奉蛇神那伽为神灵,在吴哥城的入口大道和吴哥窟的大道上,处处可见多头蛇的造 型。印度神话中毗湿奴令92尊阿修罗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苏吉(Vasuki)当绳索搅动乳海的故事,还刻划在吴哥寺的画廊上,足见古真腊受印度文化影响 之深。高棉语中的“吴哥”来自梵文naga即蛇。空中宫殿虽没有多头蛇的造型,却留下国王与化为女身的蛇神夜夜共眠的传说。关于国王与蛇女共宿的传说也可 追溯到印度神话。古印度普拉纳斯族的传说中,相传印度拔罗婆王朝的缔造者婆罗门斯坎达西司雅(Skandasisya)是蛇女之子。虽是传说但与中国古代 “真龙天子”之说,异曲同工。





鬥象平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建造時代:十二世紀晚期 
建造國王: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建築風格:巴揚寺式(Bayon) 
出入方向:東門進、西門出或西門進、東門出 
瀏覽時間:20至30分鐘 

看点:精美绝伦的象鼻台柱 

吳哥的鬥象台建於十二世紀末,也是賈耶跋摩七世的年代。
臺的長度超過三百米,共有三個平臺。南部的梯級以三頭飾的大象為柱,
象鼻捲著蓮花。平臺的牆 壁則雕上獅子和神鳥。

鬥象台刻有不少厚皮動物如大象、犀牛、河馬等圖飾,同時更有迫真的打獵場面。
象臺的外觀,主要是厚皮動物如大象、犀牛、河馬等圖飾,栩栩如生。

古代的吳哥 國王,站在鬥象台上作檢閱,舉行各種公共儀式,
馬隊、車隊、象隊,魚貫在廣場上走過。
这里每年举行一次场面极其盛大的战象大,会经过血腥搏斗取得最后胜利的公象成为国王的坐骑,战象平台的名字也因此而得。你可以顺阶而上站在平台正中央想象一下当年皇帝头戴金冠一呼百应阅礼的情景。



癲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建造時代:十三世紀 
建造國王: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建築風格:巴揚寺式(Bayon) 
出入方向:東門進、西門出或西門進、東門出 
瀏覽時間:10分鐘

離鬥象台不遠的地方是痲瘋王台。痲瘋王台的雕刻非常生動很值得一看。傳說闍耶跋摩七世得了痲瘋病,因此建立了這個地方。

痲瘋王台下有一道狹窄迴廊,牆上雕滿石刻,意喻犯罪者必須接受地獄審判及酷刑。痲瘋王台滿是精美雕刻的石壁,不勝於長,而重在曲折。順著下沉式的回壁蜿蜒 地走,層層關於帝王神魔的浮雕栩栩如生。整個台佔地不大,構思卻奇巧。因為闍耶跋摩七世飽受痲瘋病之苦,他在有生之年蓋了許多醫院造福人群。当年曾是皇家 火葬场所在地皇室成员死后在这里火化。因为平台顶端有座没有性别的“癞王”雕像所以得此名字 “癞王” 。 不過這個平台精彩的雕刻,都是複製品,真正的作品在金邊的歷史博物館。儘管如此,一些如蛇和神鳥格魯達的雕刻,都栩栩如生躍然在這個平台上。

台下有一道狹窄迴廊,牆上雕滿石刻,意喻犯罪者必須接受地獄審判及酷刑,這些神祗及幽冥世界的故事雕刻,總共分為六層,底層的壁雕主要是蛇,上幾層描 述著專司陰間律法的閻王、判官及掌管冥界的諸神,替世間掌管不平之事。蛇神那加在印度教寺廟中到處可見,其中以痲瘋王台的九頭蛇浮雕最為著名。





提琶南TepPranam

普拉帕利雷寺(PreahPalilay

在癞王平台后面,中间路过皇家围地的北门和城墙。
一直向西走过了TepPranam提琶南就是PreahPalilay普拉帕利雷寺,它是吴哥王城中最具艺术氛围的寺庙之一,距离皇家围地北墙以北大约200米,最初寺内有一尊佛像,但很早以前就不知去向了。


几棵巨大的古树使中央圣殿显得尤为突出,这里是拍照的好地方。开始有了一点树与寺结合的味道。现在已经被据掉了。先是一个十字形的石台,有七头蛇围栏。然后是比较小的用青色石头建的小寺,就相当于大门一样,下面的基石上布满了青苔。围墙已经倒塌,也是碎石满地,整个寺庙在树林中,光钱不是太强,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主寺建在一个小土丘上,石基包住了整个土丘,台阶比较高,顶部已经坍塌了不少,只剩下一个尖尖的顶还是歪的,看起来很不协调。

顶部都是用很小块的石头垒起来的,石块比砖块稍大一些。周围有几棵很高的树木,白色的树干直指向天空,树根巨大,长在石基上,分成细小的根系钻入石缝,通过石基的阻碍插入下面的泥土里,像水流一样渗入地下。长在石基上的大树才可以这么高大,这么稳健。现在树干已经被据掉了。



胜利门Victory Gate

建造时间:公元13世纪
位置:吴哥城东门以北

国王出入时走的城门如果是军队打了胜仗归来也从此门入城。




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

建造時代:十二世紀中期
建造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耶輸跋摩二世(Yasovarman II)擴建,闍耶跋摩八世(Jayavarman VIII)改建
建築風格:吳哥窟式(Angkor Wat)
供奉主神:毗濕奴(梵文:विष्णु,Vishnu)
出入方向:北門進、北門出
瀏覽時間:15分鐘

位置:吴哥城东门东侧

周萨神庙由9座单体建筑组成,除西塔门保存较好外,其余8座都被严重损毁。在由联合国负责的整个吴哥保护工程中,周萨神庙是由中国工程队承担修缮工作的项目。能从这周围的施工作业牌中看到中文字样。









塔瑪儂遺址(Thommanon)

建造時代:十二世紀初期
建造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
建築風格:吳哥窟式(Angkor Wat)
供奉主神:濕婆(梵文:शिव,Shiva)和毗濕奴(梵文:विष्णु,Vishnu)
出入方向:南門進、南門出
瀏覽時間:30分鐘

吳哥古蹟中一座小而精緻的印度寺廟,坐落於柬埔寨吳哥城勝利門東側、週薩寺北側。1992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塔瑪儂遺址在大吳哥城的東門口與塔高寺的中間,寺廟四周的城牆已經消失,但是看到寺廟的本體雕刻細緻,有班蒂絲蕾宮的影子,而這裡的麗華塔女神非常迷人。主体建筑是一座5层高的石制宝塔,左右各有一座藏经殿,四面的围墙中央有门但都已经残破。

這裡看雕工精細的塔瑪儂,這個小而美的神廟是供奉濕婆和毗濕奴。和斑蒂絲蕾宮一樣,塔瑪儂遺址也有體態豐滿的麗華塔女神,不過主塔的麗華塔女神站比較比直,沒有舞蹈的動作,感覺比較莊重,身上的裝飾品很多,頭上還有帶著棕糖樹花,是吳哥地區的重要農作物,露出豐滿的胸部,細腰長裙,手上還拿著蓮花,長耳下還垂掛著耳飾,可以說非常的莊嚴華麗。




茶膠寺(Ta Keo)塔高寺

建造時代:十世紀至十一世紀初期
建造國王: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和闍耶毗羅跋摩(Jayaviravarman)
建築風格:喀霖寺式(Khleang)
供奉主神:濕婆(梵文:शिव,Shiva)
出入方向:東門或南門進,東門或南門出
瀏覽時間:45分鐘至一個小時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德佛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被樂評家們稱為「四大交響曲」。不像一般交響曲有四個樂章,未完成交響曲因只有兩個樂章,在樂曲形式上未完成而得名。雖然未完成,卻是舒伯特最噲炙人口的作品。

塔高寺又稱為茶膠寺。塔高寺也是部「未完成交響曲」,她在大吳哥城的東門外,是闍耶跋摩五世在大約公元一千年前後修建的,吴哥古迹中一座金刚宝座塔式庙宇。這個寺廟並沒有完成,保留了石塊砌建的粗坯形式,還沒有雕刻。沒有繼續修建的原因,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建造中遭雷火擊打,朝廷認為是不祥之兆,便放棄了修建。另一種說法是歸咎於選擇的石塊太過堅硬,不適於雕刻,因此只保留了石塊砌建的建築雛形,雕刻的部分沒有進行。塔高寺的未完成,向後世宣告,吳哥王朝的雕刻,是在建築量體堆疊完成之後才附鑿上去的。

茶胶寺是高棉第一座全砂岩石建筑。它其实是个半成品,上面没有任何雕刻。之前有争论,吴哥窟的浮雕如此之精美,那它是雕好了再垒,还是垒好了再雕呢?茶胶寺便是答案——先用石头堆砌,然后才刻出佛脸和浮雕。

塔高寺的「未完成」,是一種留白,呈現了粗獷樸素的力量,是一種力學之美。



塔普倫寺(Ta Prohm)

建造時代:十二世紀晚期至十三世紀
建造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因陀羅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擴建
建築風格:巴揚寺式(Bayon)
供奉主神:般若波羅蜜多(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Prajnaparamita)
出入方向:東門進、西門出

瀏覽時間:至少一個小時

看点:首先是建筑本身与树木盘绕难分的奇特现象其次是这里曾是电影《古墓丽影》的外景地

塔普倫寺其實應該非常有名,因為她就是好萊塢電影《古墓奇兵》(Tomb Raider)的主要拍攝地點之一。塔普倫寺位於吳哥城外東面約1.5公里,十二世紀晚期至十三世初由闍耶跋摩七世(JayaviravarmanⅦ)為紀念其母親及十八位僧侶興建,又稱「母廟」。原來的寺廟,東西各長一千公尺,南北各寬六百公尺圍牆內有三重迴廊。當年她是一所擁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廟宇和修院雙重功能的神殿。神庙内层有「回音塔」站在塔里拍胸脯能清楚地听到回声。

塔布笼寺自19世纪中叶被法国探险家发现时就已被巨大古树,當地人稱之為卡波克(吉贝)的根茎缠绕。树根巨蟒般缠住佛塔和围墙文物专家对此束手无策:如果坐视不管古树随生长最终会将神庙全部压塌。如果砍掉古树神庙也会因失去支撑物而立即倒掉。





因为有大面积树叶遮挡所以即便中午来此也不会感觉炎热。如果雨后到达就更为完美混合。苔藓与泥土气息的塔布笼寺让每个人感到它那持续生长的生命力光这一点就让它与其他所有神庙都大不相同。

但如今這寺廟崩落毀損的情況相當嚴重,只剩下長、寬各為40公尺及30公尺的內層圍牆。四面方位開有四座門廊,主殿面向東方,北側突出門廊上有毗濕奴的浮雕。由東門走進去,經過一道長長的迴廊“舞者长廊”,頂端有成列阿普莎拉小仙女浮雕。神殿內則是供奉「智慧女神」(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Prajnaparamita),傳說是依據闍耶跋摩七世的母親形象雕塑。據石刻紀載,寺內有260尊神像、39座佛塔,並擁有3,140條村莊,以及接近八萬人居住,可見其重要性。












現時,整座古跡基本上保持被發現時的模樣,並無刻意收葺。庭院裡不僅堆滿崩落的巨石,且被各種植物佔據,甚至有許多巨大樹木盤結在圍牆和廟門上,反而成為此廟奇特的景觀。一棵棵大樹把古寺緊緊抓著,彷彿要把她吞噬。她自十九世紀中葉被法國人發現,已被樹根莖幹緊緊盤結,終於放棄整修。目前這寺廟除了稍為開闢一些小路讓人通過,以及防止進一步遭叢林吞沒外,整座古跡基本上保持被發現時的模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