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3, 2015

Cambodia 柬爱高棉---吴哥窟外圈













班蒂色瑪寺(BanteaySamré)

建造時代:十二世紀前期
建造國王:蘇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至耶輸跋摩二世(Yasovarman II)
建築風格:吳哥窟式(Angkor Wat)
供奉主神:毗濕奴(梵文:विष्णु,Vishnu)
出入方向:東門進、東門出

瀏覽時間:45分鐘至一個小時半

班蒂珊蕾宮是個寧靜的小寺廟。只有英文的Ancient Angkor有完整的介紹。班蒂珊蕾宮的位置較偏遠,在東美蓬寺東邊4.2公里處,她和吳哥窟、塔瑪儂遺址、周薩將軍廟,是同一時期的建築,風格也很相像。




班蒂色瑪寺 ( Banteay Samre ) 的位置較偏遠,在東美蓬寺東邊 4.2公里處。Banteay 意指範圍, Samre 意指低下階層,表示古代此地居住的都是一些社會階層較低的民眾。寺廟建於 12 世紀上旬,和吳哥窟、塔瑪儂遺址、周薩將軍廟,都是同一時期的建築,風格也很相像。

斑蒂色瑪寺雖然不是很大,但建築就像小吳哥一樣,護城河、城牆、假門及窗框等一應俱全,雕刻保存得非常完整。內層還有許多 Naga 蛇欄杆。西塔門面東的山牆上,更有少見的日神和月神的雕刻。

進入這座遠離主要遺跡群的寺院內,左右兩邊走道有殘存的迴廊石柱,廊道原本有木造屋頂,早已不復存在。抬起頭來看主塔殿的頂蓋,和吳哥窟的形式非常類似,東西向中央塔殿和內層迴廊中的間隔卻很小,再過道門進寺廟內院,大多都僅剩塔殿和主要建築能以較完整的狀況保存下來,一些走道、牆面、假窗、假門、欄杆俱在﹔但或多或少,都有些程度的缺損。 對比起其他吳哥遺跡,由於一般旅行團不會來班蒂色瑪寺,若想安靜地欣賞吳哥遺跡神秘之處,這裡一定令你流連忘返。








介绍---橘红色的砖造围墙配上两旁绿树成茵,真是好一幅景致。走上阶梯进入寺内,左右两边走道有残存的回廊石柱,书上说,这些廊道原本有木造屋顶,当然现早已不复存在了,抬起头来看主塔殿的顶盖,果然和吴哥窟的形式非常类似,再过道门进寺庙内院,眼前所见让我有些惊讶,惊讶的不是这里有像女王宫那样华丽的雕刻,或是像巴戎寺那种令人起敬的国王微笑,而是这里的完整性,因为除了吴哥窟外的大部分吴哥遗迹,不管有无经过整修,大多都仅剩塔殿和主要建筑能以较完整的状况保存下来,但这座远离主要遗迹群的寺院,虽或多或少都有些程度的缺损,却是走道、墙面、假窗、假门、栏杆俱在。轻抚着做成纳伽造型的栏杆,顺着回廊参观,可以看见一个未完成的丽华塔女神(Devatas)雕刻。

这是座有2层回廊的寺院,但在东西向中央塔殿和内层回廊中的间隔却很小,甚至从这个方向由内层回廊入口走向中央塔殿的阶梯几乎是相连的,这中间原本是有水的,是指围绕着须弥山的大海。

在吴哥的各个寺院里,可以发现许多很有趣的雕刻作品,比如吴哥窟里有非常知名的“露牙齿的Apsara”,崩密列里绝不能错过的“捧胸的丽华塔女神”。这里大部分雕刻都已残破而难以辨识,有一个较清楚的,是述说毗湿奴由龙王托着,肚脐中生出一朵莲花,梵天从莲花之中诞生,接着梵天便创造我们的这个世界,这就是印度教里的世界诞生说。另外一个常出现在各寺庙门楣上的怪物雕刻,在这里竟然笑开怀了,连眼睛都瞇成了弦月形,而另一面门楣的雕刻则有一只“大爆牙”的猴军,不管是动作还是表情都令人发笑。

离开之前,绕了没屋顶的外层回廊走一圈,走到了西面,原本应该有的大门已经不存在,只剩2尊石狮还守护着一条绿荫大道,当时这条参道是可以直接通往东巴莱湖(East Baray)的主要参道。






关于斑黛色玛寺的建立有那么一个传说:

传说色玛族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做莲。有一天,森林走出的一位隐士被路边正在劳作的莲所吸引,隐士与莲结为了夫妻,生下一个男孩,名叫巴乌。后来,隐士离开了,回到了林中。巴乌长大了,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的事情以后,进入森林寻找父亲。他在林中遇到了正在打坐的隐士,却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父亲。隐士认出了巴乌是自己的儿子,将手中黄瓜的种子给了他。

回家后,巴乌种下了种子,结出甜黄瓜(就是现实中的胡瓜)。这种瓜香甜可口,被献给了国王,国王十分喜欢,规定不能外卖,只能自己享用。国王还赐给巴乌一支长矛,用以防备夜间光顾的小偷。进入雨季后,产量减少,进宫的黄瓜渐渐少了。国王饥渴难耐潜入瓜田……巴乌以为是小偷来了,将长矛扔了过去,结果刺死了国王。王位无人继承,王宫的高官们放出一头被称作神象的白象,认为能骑上白象的人就是国王。白象无视眼前的达官显贵,径直走到巴乌面前屈膝跪下让他骑上。这样,巴乌成了新的国王,之后便修建了色玛族文化标记的斑黛色玛寺。但是,达官贵人们对巴乌并不买账,对其不敬,巴乌将他们一一处置,王宫陷入了混乱。隐士得知这一情况后使出法术,让吴哥从此不再是国都。之后吴哥城日渐衰落,国都也迁到其他地方了。这就是在高棉世代相传的“甜黄瓜之王”的传说。




班蒂斯蕾(BanteaySrei) 

建造時代:十世紀中期(公元967年)
建造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建築風格:班蒂絲蕾宮式(Banteay Srei)
供奉主神:濕婆(梵文:शिव,Shiva)
出入方向:東門進、東門出
瀏覽時間:至少一個小時

班蒂絲蕾宮(Banteay Srei,即「女人的城堡」之意,
Banteay在高棉語為「宮殿」、「城堡」之意,
Srei為「女人」之意),又譯為班黛斯蕾、女皇宮、女王宮,
是位於 吳哥城東北約21公里荔枝山(Phnom Dei)旁的一座印度教寺廟,
供奉著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神。

班蒂絲蕾宮以朱色砂岩構成,與其他建築比較起來班蒂絲蕾宮的規模較小,
但其精緻細膩的石 雕,巧奪天工的雕功,
使得女皇宮獲得「吳哥藝術之珠寶」(Jewel in Angkor Art )的美譽。
加上規模與尺寸較其它吳哥古跡的建築為小,
一般認為即是「女人的城堡」之名稱由來之一。

班蒂絲蕾宮相傳是西元967年左右,由一位功高的印度教祭司所興建,
他因為怕冒犯到國王,因此女皇宮的尺寸明顯比其他吳哥寺廟來得小,
入口大門僅僅只有 150公分,出入皆須彎著身體而行。
因此宮殿建築充滿女性之美,非常高貴晶瑩秀麗,人們以為是女皇住的,
故稱之為女皇宮,其實吳哥並未存在女皇帝。

班蒂絲蕾宮早在公元1914年被法國人發現,但等到1924年後才開始重建整理,
是一座面向東方,有內外三層圍牆的神殿。由於所用的朱色石英砂岩質地堅硬不 易風化,
當年雕刻家創作的細緻玲瓏的浮雕仍是保得的鮮明亮麗,是吳哥裡雕刻最精采的建築。

班蒂絲蕾宮最令人讚賞的就是寺廟中的精細雕刻,原是堅硬石塊,
雕刻家竟能如雕刻木頭般琢鑿出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細緻的精美作品,
不論門楣、石壁或窗櫺,都 刻鏤得一絲不茍,巧奪天工,
是吳哥所有寺廟中石雕作品最上乘的 ,也是吳哥藝術的顛峰之作。

要遊班蒂絲蕾宮,要趁旭日初升的早晨,來這裡捕捉她的美景。
因為此寺廟入口正面朝東方,這段時間的朝陽最能襯托出雕刻的精緻與典雅。
當陽光照在朱色砂岩構成的建築上,裡頭的石英結晶受光,
便能反射出璀璨耀眼的迷人光輝。



門楣上雕有騎著三頭巨象的濕婆,和巨服於濕婆威嚴的猛獅。
另外還能看到毗濕奴神的座騎,稱為伽魯達(Garuda)的金翅大鵬神鳥,
以及麗華塔女神(Devatas),廣泛引用在門楣、樑柱及牆面的裝飾上,
輕盈了石塊建築的厚重感,也使嚴肅的神廟熠熠生輝。



堤道右側門楣上雕了一個具富教育意義的「善之天神及惡之阿修羅」,
一般上天神的容貌是祥和的,阿修羅的是醜惡。
可是班蒂絲蕾宮的雕刻卻是相反,醜陋的天神壓倒俊美的阿修羅。






三座钟形寺塔中,中间一座最高,约10米,里面供奉着湿婆神,
南面一座供奉的是梵天神,北面一座供奉的是毗湿奴神。

寺塔高5层,每层都饰有各种神鬼 罗刹雕像,形态各异。
塔基及两侧的神龛和门楼上,也是千姿百态的浮雕,
内容大多是记载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

在中间寺塔右侧的 一座巨大的神龛上,完整地保留着一幅石雕“战象图”。
这幅图把当时高棉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再现在石壁上。
寺塔各层门前都有一对守护狮石雕,右手持 兵器,左手按在跪地的左膝盖上,右腿半蹲式。
头部有的像猛兽,有的似鬼怪,外形彪悍勇猛,是婆罗门教三大神主的守卫者。










主殿前有一道20公尺寬的護城河。主殿外還有內牆,內牆為如火焰的華麗飛揚三角形。主殿建築群有藏經閣、中央主殿及兩翼側殿。藏經閣上方為圖滑式屋 拱,正門上方為華麗皇冠風格,閣頂四周雕有五頭那迦蛇神守護。主殿有三座,中央主殿供奉林迦、左邊南殿供奉濕婆、右邊北殿供奉毗濕奴。

班蒂絲蕾宮真的是美不勝收,世界上恐怕再難找到那麼精緻的石雕了。













崩密列(BengMealea)

是一座小吴哥窟式的寺庙,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

这座寺庙距离吴哥古迹群以东40公里,崩密列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但是它有一些雕塑都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题。建造这座寺庙最初所使用的材料是沙岩,所以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而且很难再被复原。

这座建于Jayavarman5时期的印度庙宇是用来供奉湿婆神的,是吴哥建筑群第一座完全用沙石建筑的庙。这是一座破败、隐秘,未经修缮的寺庙,这座神庙 从来没有完工,原本应该有浮雕的寺墙上都空空如也。正由于它的原始风貌,有人说这里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去同时也是最难前往的遗迹。

崩密列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处处都还保留着它才被世人所见时的原始样貌.
未被完全開發的寺廟。崩密列 ( Beng Mealea ) 的高棉語意是「蓮花池」的意思,是座建於 12 世紀的吳哥寺式建築,崩密列可說是間完全被叢林湮沒的廟宇,其中心塔身已完全坍塌,
目 前的情景和當初被發現時沒兩樣,是探險者的最佳去處。

 崩密列離暹粒市區距離約 40 公里,其規模大小不亞於小吳哥,但這兒因為經歷了多年內戰,已經殘破不已,當地政府也尚未好好整理,所以這兒仍然保持了很原始的狀態與神秘感,在參觀時, 需要在被炸毀的大石塊與破損的城牆上爬上爬下。

在崩密列,可以看到吳哥窟未被發現前的模樣,
是吳哥遺跡群中最值得去景點之一,同時也是最難前往的遺跡。
崩密列的規模幾乎與吳哥寺一樣大,但依然被叢林嚴 密包裹著,無法盡覽全貌。

由於比較荒僻,叢林的神秘氣氛在斷裂的柱石、坍塌的墻壁間彌漫,大有探險的味道。































羅雷寺

创建者:耶输跋摩一世

创建年代:893年

信仰:印度教(湿婆派)

当时是兴建在大贮水池中央的小岛上(现在水已干涸)。这个贮水池是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l的父亲因陀罗跋摩一世下令建造的,所以才取名为因陀罗塔塔迦湖。这座罗雷寺就是用来祭祀其父王(闍耶拔摩二世及其王后)以及祖先的寺院。

此建筑的配置是后来在吴割地区兴建的东西美蓬寺的原型,当初原本的构造是6座祠堂,但现在只留下4座祠堂。西南方的塔损坏严重。大池乘船厂遗址的东侧阶梯,位于北侧两座祠堂的延长线上,岛的中心和建物群的中心相交错,表示计划在途中有变更过。此座神殿原是位於吳哥東南15公里處Indratataka蓄水池的中央,亦是一座島廟。東側兩塔角落神龕裡為男性門神,西側兩塔為女性,東北神龕塔的東側門楣上為天神Indra騎著三頭象Airavata,並有海怪Makara由口中吐出三頭蛇怪Naga。

境内的一部分兴建了小乘佛教的新寺院,诵经声不绝于耳。





巴孔寺(Bakong)

巴孔寺屬於羅洛斯遺址群,位於國道六號公路望金邊的方向,這裡是個看夕陽得好地方,若有攜伴的朋友,請一定要記得過來這邊欣賞美麗的夕陽。

此寺庙乃是881年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建立的国寺(当时的都国都在罗洛士(Rolous))。 巴孔寺原为废墟,法国远东学院古迹维修专家莫里斯·格莱斯从1936年开始修复,经过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复原貌。

巴孔寺歷史 (屬於印度教)

巴孔寺建於西元 882 年,是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西元 877~889 年在位)所建的國廟,也是吳哥文化中最早以砂岩石磚建造而成的第一座多層式「神殿山」(Tmeple-mountain),是羅洛斯遺址上最重要的建築。

巴孔寺是以五層逐漸向上縮小的平台建構起「山」的象徵,
最底層的基台長 67 公尺、寬 65 公尺,
最上層平台長 20 公尺、寬 18 公尺,和埃及金字塔的前身「Mastaba」結構幾乎完全一樣,
在最高層的平台中央,又修建了一座高度達 15 公尺的高塔,具體象徵了印度教對山的崇拜,
而每一層皆對應著印度神話中不同情境而有不同形象的石雕相輔佐。

當初建造巴孔寺的主要作用是為鞏固王權,因為當時王朝正處於國家統一初期,
而國王為了讓王權神格化,才會特別依照印度教義興建這座須彌山(Meru印度教神山),
企圖讓自己達到人神合一的偶像化目的。

石頭堆成用作祈福的小塔。這在當地的寺廟很常見。

吳哥窟地區可以看夕陽的地方很多,巴孔寺是其中一個很不錯的地點。吳哥的夕陽很漂亮,來這邊攜伴看夕陽很浪漫喔,而且通常這邊人不會太多。

夕陽是重點。

這座寺廟跟其他吳哥古蹟對觀光客而言,其實差不了太多,是一座印度教的寺廟,但是巴孔寺的特色在於夕陽,這邊遠離一般吳哥的主要寺廟群,屬於羅洛斯遺址群,人不會太多,看夕陽這邊很浪漫,遊客會在 5:30 左右前來至此,爬到最頂端的平台上看夕陽。












聖牛寺

圣牛寺(Preah Ko,神牛寺)建于公元879年,是吴哥地区现存诸寺庙中最早的一个,
供奉湿婆,跟巴孔寺一樣都是因陀羅跋摩一世蓋的。

寺庙有6个砖塔,分两排,类似于罗来寺。前排的3个塔前各有一个石头雕刻的白牛。

这些牛叫做南迪(Nandi),是湿婆的坐骑。
牛头朝向神像,表示随时接受湿婆神的召唤——这和那些头朝外的放哨的狮子是不一样的。
不過巴孔寺是供俸濕婆神,而神牛寺是為了祭祀祖先而蓋的。
寺名是由這座寺院的聖牛南迪 Nandi 而來。

神牛寺總共有六座祠堂,是前三座後三座排列的。

在寺庙入口处,有一个孤儿艺术学院,收养了许多本地孤儿。孩子们在学院除了学习以外,还做一种皮雕手工艺品(就是把皮革镂空成各种图案)。这些手工艺品对外出售,所得用来养活这些孤儿。总共有6个塔,分成2排。前排代表高棉王国的开国君主、时任皇帝的父亲和祖父,后排则是他们的妻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